Site icon Go Next Stop

蒙古族的奧林匹克

蒙古那達慕節 Naadam Festival – (2022年7月11-15日)

「那達慕節」是蒙古族人民最有鮮明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慕」的蒙語譯音意為「娛樂、遊戲」,還有表示豐收的喜悅的意思,「那達慕」是在中亞廣闊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在蒙古國及內蒙古等地區,在每年7月至8月期間也會舉行規模不等、各自獨立的那達慕大會;在2006年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達慕」與蒙古族長期以來在草原上的遊牧文化密不可分,從傳統「敖包祭拜」的宗教儀式「敖包塔克勒根」發展而來,祭敖包是蒙古族最古老而又具群體性的喜慶盛會。從最原始的薩滿教以示酬謝大地帶來恩惠的祭祀慶典,到那些與人民利益相關的政治、經濟與精神生活變化,日益在敖包祭祀中豐富演示起來,在歷經數百年的歷史發展,其宗教色彩已逐漸淡薄更演變成「那達慕節」。由蒙古人民創造並流傳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是最具有其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與遊藝項目,更是蒙古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

在蒙古族的歷史上,成吉思汗的祖先阿闌豁阿夫人的「五箭訓子」典故,成為了蒙古族團結凝聚的事例和教育子孫後代的佳話,時至今日仍然代代相傳。每年都會舉行大集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以示團結和慶祝豐收。而代表著團結的那達慕上各項活動都是力與美的表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與耐力的比拼,可以全面地展示出在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文族的傳統文化與智慧。

在廣闊草原上生活的蒙古人,他們可以稱得上為馬背上的民族,對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的他們來說「騎馬」只是基本技能,精騎善射的蒙古人對馬就有著特殊情感,而「順服烈馬」也是蒙古牧民的絕技,他們都以能擁有一匹善跑的快馬而感到自豪。古時的蒙古人為了保衛家園和拓展生存空間,必須要具有與野獸或與敵人搏殺的強壯的體魄和技巧,因而「摔跤」這種有助於訓練體魄和技巧的活動,就自然融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另外,對於沒有牲畜的遊牧民而言,為了維持生計則需依賴弓箭在草原上捕殺動物。從狩獵到戰場「射箭」亦是蒙古族人的另一擅長領域;「騎馬」、「摔跤」、「射箭」這三項技能是作為蒙古男子漢的象徵被稱為 — 「草原三藝」(亦稱「男子三藝」)。自古以來,作為鑑別一個優秀牧民的準則,通常都是以「草原三藝」作為標準。在蒙古的民間故事中便傳說著許多古代英雄聯姻時,必須先經過男子三項競技比試奪冠后方能娶回嬌妻的故事。

圖片來源Pxhere

那達慕大會–草原三藝比併

古時由各部落舉辦的那達慕大會只會挑選「草原三藝」的其中一項作競賽,同時還會在大會期間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會焚香點燈、唸經頌佛以祈求神靈保祐,蒙古人會遵循特殊的儀式和運動規則,民眾都會穿著獨特的文族服裝參與,對於競賽的男女運動員和孩子們極其推崇。按蒙古民族的傳統習慣,獲勝者的獎品為馬、牛、羊或鞍具等作為獎勵以及獲得榮譽稱號。

隆重的開幕儀式由點燃那達慕篝火開始,之後便會舉行蒙古族拜祭禮儀和祭敖包儀式。而現時那達慕大會的比賽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和下蒙古棋等等以及民族傳統項目賽布魯(一種投擲項目),有些地方更會有田徑、拔河和籃球等現今流行的體育項目;重頭戲當然是「草原三藝」的多種比賽項目。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稱摔跤手為「博克慶」。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獨特的服裝、規則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駝皮製作並鑲上泡釘,下身穿寬大的綢緞摔跤褲、腳蹬高筒馬靴,在脖頸上圍有五彩繽紛的飾物「景嘎」,每次獲勝便會增加一條。在比賽開始前,摔跤手都會模仿獵鷹或鳳凰起飛的動作。

「蒙古式摔跤」有其特點:按傳統習俗摔跤運動員不受地區及體重的限制,採用淘汰制以一跤定勝負。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壓等基本技巧演變出多個動作。可以互捉對方肩膀,也可互相摟腰,還可以鑽入對方的腋下進攻,可抓摔跤衣、腰帶、褲帶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點是不許抱腿、不準打臉、不準從後背把人拉倒,不可觸及眼睛和耳朵及拉頭髮、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在蒙古人心目中,摔跤不僅是力量的展現同時也是智力的較量。內蒙古與蒙古國的規則存在少許差異,內蒙古是不會用手觸摸對手的腿,但在蒙古抓住對手的腿是不犯規的。

「射箭」比賽分近射、騎射和遠射三種,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騎射時,射手需要在顛簸的馬背上拿弓、抽箭、搭箭、發箭,一馬三箭要在規定的跑道上完成,比賽不分男女老少,凡參加者都自備馬匹和弓箭,弓箭的樣式與拉力以及箭的長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即每人每輪只許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蒙古高原盛產著名的「蒙古馬」(Mongolica),牠們體型較小而且習性溫馴可日行50甚至100公里,能適應炎熱或寒冷的塞外極端環境,耐力持久而氣力大可以作騎乘的戰馬或拉車的挽馬;亦是那達慕大會賽馬項目上的主角。
「快馬賽」—主要比拚馬的速度和耐力,賽程一般為20至40公里的直線賽跑,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一起上陣先達終點者為勝,為了減少馬的負荷量,不論老少大都不備馬鞍、不穿靴襪,只穿著華麗綵衣配上長長綵帶,襟飄帶舞顯得格外英武。
「走馬賽」—主要比賽馬步伐的穩健與輕快,一般為5至10公里是技巧性很強的競賽,參賽的騎手多為有經驗的長者或中年人並且男性居多。參加走馬賽的馬匹必須受過特殊訓練讓馬跑對側步,使馬匹的步伐分左右兩側,前後蹄同時邁出,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前後蹄一順交替前進,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參賽的走馬要備上精美的鞍轡,把駿馬打扮得漂漂亮亮,以穩健為尚既快又穩,姿勢和諧並優美,以最先到達者為勝,比賽既要比拼馬的技能,同時也比拼騎手的駕馭水平。
「顛馬賽」—是蒙古族特有的馬上競技表演項目。由個人或小組在馬匹上組合表演,在快速度的顛簸下容易失去平衡,稍一不慎就會從馬背摔下來,除了考驗控制馬兒速度的技術外,還考驗這幾個人的默契。「套馬本來只是牧民放馬的一種技能,如今也演變成那達慕其中一個表演項目。先讓馬匹快速狂奔,騎手從後縱馬追趕並手持約3米的竹竿紮起繩環,看到適當時機即迅速用竹竿套住馬頭,以能拉馬匹者為勝。

草原文化

在整個那達慕大會舉行期間,除了體育活動還貫穿著口述傳說、草原文化美食節、草原啤酒節、溫泉沐浴節和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大會中有蒙古長調與馬頭琴的文藝晚會,亦會有民族歌舞表演、帕日吉、沙塔爾、寶根·吉日格等傳統棋類遊戲。當夜幕降臨時,牧民在臨時駐紮的帳篷內歡歌笑語,草原上飄蕩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年輕男女會在篝火旁輕歌曼舞,跳著民間舞蹈沉浸在節日的愉快之中,現時的那達慕大會被包裝成一項旅遊項目。

「那達慕大會」同時也是草原上農牧物資交易會,牧民們乘每年參加那達慕盛會之際,都會帶上自己的畜產品在大會期間交換日用商品。除了工業和農副産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熏製品、奶酪、奶油、奶豆腐和酸奶等等。

過去只會在蒙古國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地舉行,現今在北京及哈爾濱等大城市亦會有蒙古人舉辦那達慕大會。而現行規模最盛大的那達慕是「蒙古國」舉行的國慶伊赫那達慕大會,在蒙古國那達慕又被定為國慶節,是蒙古國最盛大的節日。據悉,蒙古國在2022年國慶那達慕大會期間,政府除了在中央公園舉辦國慶那達慕開閉幕式之外,還將在首都烏蘭巴托舉辦國慶音樂會和烏蘭巴託之夜文藝晚會等大型文藝演出活動,作為國慶那達慕活動的延續。

圖片來源Pxhere

那達慕歷史

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銘刻在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據其記載,成吉思汗於1206年為紀念完成蒙古統一,除舉行首領大會制定法律等事宜外,每年於7月至8月草原水草豐美之時舉行忽里勒台聚會,在會上進行搏克(摔跤)、射箭或者賽馬的其中一種競賽。

在這次比賽中,成吉思汗的侄子葉松海洪霍都爾在335庹外射中目標。成吉思汗讚揚其不愧為神箭手,更立了一仗高的石碑作了紀念。13世紀成書的《蒙古秘史》亦多處提到射箭的比賽場面。後來蒙古帝國將摔跤、射箭、賽馬定為「男子三藝」,要求每名蒙古族男子都必須操習。

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並逐漸成為軍事體育項目。元朝統治者規定,蒙古族的男子必須具備摔跤、騎馬、射箭這三項基本技能。到了清朝時期,那達慕已發展成為官方組織的定期活動,其規模、形式及內容均有所成長,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當時各蒙古族王公的蘇木、旗和盟均定期自行組織那達慕。此俗沿習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舉行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一直是蒙古族王公、貴族牧主及富商的活動。直到1949年後才正式開放予蒙古族的平民百姓參與,同時這個節日亦促進了物資交流及文化科學知識的融合。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