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時代祭 The Jidai Matsuri Festival 【2023年10月22日】
日本的京都市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以及優美景色的千年古都,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受遊客歡迎的地方。而且京都的神社與寺廟亦非常多,故此一年之中總會有不同大小的祭典舉辦,而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五月的「葵祭」、七月的「祇園祭」、十月的「時代祭」,它們合稱為京都三大祭典,不僅動員人數眾多,同時也讓遊客趨之若鶩,是每年不可錯過的京都盛事。
「時代祭」是京都每年都會舉辦的祭典,在每年10月22日於京都的平安神宮舉行,因為這天是為了慶祝平安神宮的創建與將首都從奈良遷到京都的日子。祭典從10月15日到27日將會有一系列的儀式舉行,包含祭典準備、祭拜以及結束的整理儀式。先從10月15日祈願祭典過程執行順利的「宣狀祭」開始,然後是21日的「前夕祭」,祈禱時代祭順利舉行的獻花儀式、接著便是22日的「神幸祭」、「行在書祭」和「觀光西祭」、23日則是「初祭」,重頭戲則是22日的時代風俗巡行。
時代祭日語的意思是「歷史祭典」,是希望透過巡行讓觀眾了解京都的時代變遷與歷史。在這一天展現了從平安時代到明治維新期間一千年的京都光景,以列隊巡行的方式重現在世人眼前,因此在巡行上可以看到穿著歷代衣裳的人物騎著馬或搭乘牛車浩浩蕩蕩地遊行,有如千年歷史時光倒流的活繪卷。
時代祭的內容
約2000人參與的巡行隊伍在正午開始,從京都御所建禮門前出發以鼓笛隊帶頭當先,由京都府知事、市長、市會正副議長、時代祭協贊會會長等,坐著現代化馬車揭開序幕。隊伍會按照京都作為首都的8個年代,照著年份從近代到遠古時代依序出場,整個隊伍從頭到尾足足長達兩公里,約下午2點半前頭隊伍便會到達平安神宮。每組隊伍中都能看到當時的重要歷史人物,以及總計超過12,000件的衣裳與祭具等等,都是經過嚴密的年代考證,並靠著古都的傳統工藝技術複製出來的,其總價值可達 30億日圓。
明治維新時代 (1868年-1912年),代表隊伍是維新勤王隊列與維新志士列,這時代的代表人物便是有名的坂本龍馬,遊行時伴隨著鼓笛隊,敲著太鼓、吹著笛,用屬於明治維新時期的音樂展開時代祭,參加人員穿著代表明治維新的羽織(三斎羽織)、長襪(腳絆)、草鞋,配著刀、槍出場。
江戶時代 (1603年-1868年),是日本最後一個幕府時代,此列隊龐大而華麗。代表隊伍是德川城史上洛列與江戶時代婦人列,主要重現當時江戶幕府派前使到京都的畫面,挑著各式禮物的隊伍唱著歌、跳著舞魚貫而入。重演德川幕府從前在重要節日對天皇進貢的使節團,由京都舞妓及藝妓扮演江戶時代身分高貴、具代表性的女性。
安土桃山時代 (1568-1603),為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稱霸日本的朝代,亦是日本的戰國時期。代表隊伍為豐公參朝列與織田公上洛列,這個時代可以看到許多武將,像是著名的織田信長就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代表豐臣家族的列隊,重現豐臣秀賴出上朝廷的樣子,還有豐臣秀吉乘坐的豪華牛車,更是當時最高級的牛車。
室町時代 (1338-1573),由將軍世家足利家族統治的時代,穿著為當時較為輕便的武家服裝。代表隊伍為室町幕府執政列與室町洛中風俗列,可以看到一些當時奇特的服裝打扮與舞蹈。這個列隊也會出現當時的朝廷貴族、律師、醫生等其他列隊看不到的職業。當時京都人民富庶,生活自給自足,民間開始流行一種稱為「風流舞」的舞蹈,由男性穿著色彩鮮艷的衣服跳舞。
吉野時代 (1331年-1392年),是南北朝中的南朝,後由明治天皇宣布南朝為日本正統朝代。重現楠木正成率軍後醍醐天皇返回京都的情景,迎接列隊的人員掌著錦旗代表著皇室的權威,也顯出楠木正成位高權重,可以看到遊行人員一身鎧甲與兵器,全副武裝在天皇身旁戒備。
鎌倉時代 (1185年-1333年),呈現候鳥羽天皇為了建立朝廷威信,聚集了1700名弓箭手一同競技的場景。而「流鏑馬」指的是騎射技術,從平安時代(西元8世紀)流傳過來。
藤原時代 (897-1185),屬於平安時代中後期,是藤原家族的全盛時期,因與皇室有姻親關係長期左右朝政,史稱「攝關政治」;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為威風凜凜的巴御前與源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以及婦人列。
延曆時代 (782年-806年),描繪了東征后凱旋歸來的平安京以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為首(平安時代初期有名的武將),身穿金光閃閃的鎧甲,金制直劍,背著白鏃柳(背箭的工具),金藤之箭(系弓弦的部分),金屬絲柏原木弓。僕人提著一個木座漆畫的馬鞍,一個鎏金的青銅杏葉鑽頭以及一條紅皮帶(三條馬帶之一)。
隊伍行經路線:京都御所建禮門前出發 (12:00) → 堺町御門 (12:15) → 烏丸丸太町 (12:30) → 烏丸御池 (12:50) → 河原町御池 (13:20) → 河原町三条 (13:30) → 三条大橋 (13:40) → 三条神宮道 (14:10) → 平安神宮 (14:30),總長2公里左右。
《京都御苑、禦池通、平安神宮道將設置收費觀眾席,需要事先跟京都市觀光協會預訂》
時代祭起源
時代祭是為了慶祝平安神宮的創建與遷都1,100年而開辦的祭典,最初僅單純的向平安神宮進行參拜。隨著明治維新時期的發展,京都街道往日的繁華已不復見,為了喚醒人們對京都過去作為首都的記憶,遂有了重演過往京都的生活與風俗的念頭。而為了讓祭典更加盛大便以「時代行列」的形式來重演,因此便誕生了「時代祭」。
時代祭中巡行的隊伍是由京都市各區組成的市民組織「平安講社」所運行。最初的巡行隊伍只有6組、參與人員約500人的規模,1932年南港城樂行和東橫三長行增至10行。1944年(昭和19年)因戰亂而停運,1950年(昭和25年)恢復,1966年(昭和41年)增設石獅線。
時代祭館 十二十二
京都市為了令遊客對「時代祭」有更深入認識,更特別開設了以「時代祭」為主題的文化中心「京都・時代祭館 十二十二」,其建築更以京町屋為設計藍本,充滿著古都特色。時代祭館不但集合了京都美食及傳統工藝品的店舖,更於館內投影出「時代祭」巡遊隊伍浩浩蕩蕩出遊的逼真場景,讓旅客感受到「時代祭」的獨有魅力。
鞍馬火祭
位在京都北部的鞍馬於同日也有另一場「火祭」,它同時名列於京都的「三大奇祭」與「三大火祭」之一。這塊被視為「神聖」的土地自古以來便流傳著各種神話與傳說,不僅是僧侶修行隱居的地方,更有傳說指擁有驚人神力的妖怪「天狗」也居於此處;傳說中日本家喻戶曉的傳奇英雄「源義經」,便是在鞍馬山巧遇天狗,從而習得無人匹敵的高超兵法及武藝。
相傳在平安時代相繼發生了「平將門之亂」以及頻繁的大地震,社會陷入了動盪不安、天地變異的窘境,朱雀天皇為了祈求和平遂下令將御所祭拜的「由歧明神」遷至北方的鞍馬,以鎮定民心。當時迎神的行列長達 1 公里之遠場面浩大,而鞍馬地區的居民為了表達感激之意,便在之後每年的 10 月 22 日晚上舉行迎神火祭的活動並流傳到現在。
鞍馬的火祭由來已久,是山村居民延續了千年的傳統習俗,當天家家戶戶都會門前掛上燈籠、點燃篝火。當天色漸暗之後,孩子們便會手持著小火把為這場火祭拉開序幕,圍觀的群眾沿著道路的一側前行,而道路的另一側則是留給祭典巡行的隊伍。不久,穿著丁字褲的成人們,開始抱起重達 80 多公斤的大火把開始奔走,而原本放置於鞍馬寺山門階梯上的神輿也會出來繞行。其後村民會於鞍馬寺的山門處集合,前往「由岐神社」參拜至凌晨才告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