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蕪菁趕惡魔

大頭菜狂歡節 Jarramplas Festival 【2024年1月19~20日

蘿蔔是我們驅除體內積熱的好食材,但遠在另一邊的西班牙,卻把和蘿蔔同屬十字花科的「大頭菜」拿來當「驅趕」工具,只是他們使用的方式不是吃,而是用力的大丟特丟!這便是每年1月19~20日都會舉辦的「大頭菜狂歡節」,與 蕃茄節 不一樣的是,這節日不是亙擲「大頭菜」,而是只對一個奇形怪狀的「布條怪」(Jarramplas)窮追猛打;他的名字來源於西班牙語單詞(arramplar),意思為「偷竊」

舉辦「大頭菜狂歡節」的地點就位於西班牙中西部,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a)自治地區的皮奧爾納爾(Piornal)小鎮,每年當地農民都會供應約18噸「大頭菜」作節日之用;「大頭菜狂歡節」除了投擲大頭菜以外,還有音樂會和美食盛會同時舉行。

蕪菁與蘿蔔

蕪菁又稱為「大頭菜」(Turnip),與蘿蔔同屬十字花科,並且蘿蔔部分品種跟蕪菁的形狀很相似,都是圓球狀,所以很多人都會將其混淆。但是兩種植物還是有區別的,蕪菁為蕓薹屬,蘿蔔則是蘿蔔屬,且小顆蕪菁的肉質較為硬,水分較少,蕪菁成熟後肉質較為鬆軟可作為主食加以食用,而蘿蔔成熟後則脆嫩多汁,不過兩者在藥用價值跟食用價值上都十分接近。

根據鎮長的說法,過去是使用其他蔬菜或馬鈴薯作投擲使用,但大頭菜卻是今天的首選武器,純粹是因為它們在冬天仍然很豐盛,並且用作牲畜飼料,不像更令人垂涎的馬鈴薯,於節日期間大肆投擲亦不會覺得浪費。

布條怪 Jarramplas

「布條怪」(Jarramplas)是一個神話般的怪物,頭上戴有著兩個角和一個大鼻子的圓錐形面具,身上穿著手工縫製五顏六色的破爛衣服,他會一邊演奏著手鼓,一邊在街道上游盪;而在他漫步遊覽的同時,居民和遊客會通過向他扔「大頭菜」來懲罰他,而他則需要盡可能長時間地承受懲罰,因為這個節日對鎮上的居民來說非常有意義。

慶典期間的「布條怪」扮演者,每年都是由住在鎮上的男人來擔任,能成為扮演者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因此,父母們早已經為他們的孩子報名參加,亦因為等候名單人數眾多,大約需要等待 20 年才能扮演角色。

傳統上,女性僅限於縫製服裝、唱歌和做飯,而且從來都沒有女性扮演「布條怪」。但在 2021 年,24 歲的記者瑪麗亞·埃爾南多·塞拉諾 (María Hernando Serrano) 將成為第一位女性「布條怪」扮演者。她的父親在1991年曾經是這個角色的扮演者,他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勸女兒被砸是非常痛的,並且擔心她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然而瑪麗亞還是提交了申請;本來她只是作為扮演者替補,但在機緣巧合下,她終成為了2021年的「布條怪」扮演者,實現了她兒時的夢想。

大頭菜趕惡魔

在進入「丟大頭菜趕惡魔」之前,人們會於18 日晚上在 San Juan Bautista 教堂舉行音樂會,祈福禱告為這兩天的活動拉開序幕。隨後將在 19 日上午舉行聖徒獻祭儀式,約 11 時禱告會結束「布條怪」將第一次出現,此時人們便開始對走到街上的「布條怪」窮追猛打,不停的對他扔大頭菜!白色的大頭菜像是白色小砲彈一樣,在大街半空上飛來飛去,場面混亂又熱烈!當天下午 4 時在教堂舉行親吻聖人和登上寶座的儀式後,「布條怪」將第二次出現並為聖人穿上衣服,之後會再次走到街上接受人們對他的懲罰;晚上 7 時會在鎮上的主要廣場舉行派對慶祝到深夜。

午夜時分當教堂的十二聲午夜鐘聲響起,「布條怪」將會再一次出現,這時的他沒有戴面具,一邊敲著手鼓一邊倒退著走,他慢慢地穿過街道並在教堂十字架前跪下敲鼓,同時女子歌唱團會唱著傳統的alborásalba的意思是“黎明”),與白天混亂情境截然不同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時刻。

節日最後一天「布條怪」將進行兩次出遊,一次在上午,一次在下午。當牧師在教堂內做彌撒時,教堂外面,一大群人則在廣場上等待,每個人都把白色的大頭菜高高舉起,一些人更揮舞著花椰菜以增加樂趣。彌撒結束時,許多禮拜者都流下了眼淚,但外面人群的興奮情緒卻達到了白熱化。

從教堂內的「布條怪」扮演者走向敞開的大門,市長將面具戴在他的頭上並拉緊帶子,然後把他往前一推,沉重的門關上後,聽到的只是數百個大頭菜找到目標的喧囂。在整整半個小時裡,「布條怪」經過狹窄、彎曲的街道的艱苦跋涉,同時不斷地被像棒球一樣堅硬的大頭菜投擲。最後,當他扔下了他的鼓槌,投擲亦隨即停止了;此時,「布條怪」和小鎮都喘不過氣來,均是渾身滿怖大頭菜漿。

直到 80 年代,「布條怪」才開始在服裝下面穿上保護墊,以防止受到嚴重傷害。然而,儘管有了保護但並不意味著會過得很輕鬆,他們還是遭受了重重的打擊,需要幾天甚至幾週的時間才能痊癒。除了總計約25,000 個大頭菜的不斷撞擊之外,服裝本身亦重達45 至 50 公斤。簡而言之,扮演「布條怪」令人筋疲力盡。

當人們不是在投擲時,他們會聚在酒吧或餐廳唱傳統歌曲並享用當地美食,如migas extremeñas(是西班牙美食中的一道傳統菜餚用香腸、洋蔥和香料炒的麵包屑)、香腸、奶酪和葡萄酒。

Jarramplas 博物館

「布條怪」博物館就在鎮中心,也是節日的一部分。它讓您深入了解節日的歷史以及所有古老的服飾和面具。虛擬現實面具就最能吸引和驚喜遊客,因為可以戴上它來親身感受「布條怪」的感受:打擊、情緒、疲勞、腎上腺素……

歷史

此慶典的源頭已經不可考,目前僅知活動就是有正義戰勝邪惡的意義在其中,同時慶典也和帶領民眾避免瘟疫的聖人「賽巴斯汀」(Saint Sebastian)有關。有說法是這個「布條怪」的原型是個偷牛賊,有一天被鄰居們抓到,並發動蔬菜轟炸以驅趕小偷。

有說法表示這個習俗來自希臘神話裏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怒殺卡庫斯的故事;還有說這個形象是一位被異教徒包圍的天主教戰士。如今,這個習俗主要象徵著趕走邪惡、戰爭或疾病,成為了小鎮居民祈求新年好運的方式。

無論如何,這個謎團已經不可能解開,因市政檔案在西班牙內戰期間被燒毀,而 18 世紀和 19 世紀提到 的少數珍貴文件又缺乏關於這個「布條怪」的信息,只確切地知道這個節日早在 1898 年就已經存在。根據一些長者的記述,他們記得自己的祖父在 1898 年的美西戰爭中被派往戰場,他們承諾如果聖人「賽巴斯汀」將他們安全帶回家便會扮演「布條怪」

在 20 世紀中葉,當西班牙的異教節日開始被視為現代化的老式障礙時,這個節日更幾乎消失。在 1970 年代,有一年離節日只有一周的時間,但還沒有人報名扮演這個怪物。(幸運的是,前一年的扮演者自願接受第二次毆打)隨著 1978 年西班牙法西斯主義的垮台,這個節日又開始流行起來。

最初的「布條怪」只是被一層層衣服保護著,而面具只是一塊硬紙板用動物血、木炭和橄欖汁裝飾。到了 90 年代,由於每年志願者身上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便委託附近的一家工廠製造了一套玻璃纖維盔甲;而原來的狗皮鼓亦已經換成了塑料和帆布。但諷刺的是由於盔甲太重,「布條怪」不能很好地逃離他的追擊者,而且還挨了相當嚴重的衝擊。